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,深化校园安全与法治教育,切实提升师生防诈反诈能力与对新兴AI生成内容的法律认知,以专业赋能网安、以创意传播法治,共筑网络空间校园安全防线,现组织开展2025年度网络安全宣传周主题作品征集活动。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:
一、活动主题
AI 合规明准则,信息反诈筑防线
二、活动对象
山东大学(青岛)全日制在校学生
三、征集时间
即日起至2025年9月21日
四、赛道设置
(一)智鉴未来·AIGC法规科普
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(AIGC)的快速发展,AI生成作品在创作、传播、使用中引发了新的法律与伦理问题:作品版权归属?责任如何界定?虚假信息如何治理?在这场技术与法律的交汇中,青年学子既是AI内容的使用者,也是未来规则制定和守护的参与者。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》《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》《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的意见》的相继出台与落地,人工智能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发广泛关注与热议。本赛道旨在从青年视角创意科普相关法律法规,引导同学们思考AI生成作品的合规性与风险,探讨AI生成与责任、版权与归属、虚拟与现实、未来趋势等问题,提升青年学子的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感。
(二)反诈同心·共筑平安校园
从电信诈骗到网络钓鱼,从话术诱导到技术欺骗,诈骗花样不断翻新,作为青年学子,不仅要具备专业的识骗、防骗能力,更要承担起宣传和守护校园安全的责任。本赛道旨在通过创意作品科普常见校园诈骗类型与防范要点,分析诈骗手法背后的心理暗战与技术逻辑,引导同学们注重个人信息安全保护,提升校园反诈意识,筑牢校园安全防线。
五、参赛要求
1.作品须为原创,严禁抄袭,需体现网络空间安全特色,强调法治精神,避免偏离主题。
2.画面、音乐、素材需无版权争议,避免使用盗版或侵权内容;
3.所有作品须为2025年1月1日至提交截止日期间创作的作品。
六、作品类型和要求
(一)平面设计
作品类型包括漫画、海报和平面广告。漫画为多格漫画或单幅漫画,格式为JPEG,色彩模式RGB,分辨率100DPI(上传时需同时提交TIFF文件),每件作品作者限6人以内,可配1名指导教师。海报为单张或系列作品,系列作品不超过6张,格式为JPEG,需保留EXIF信息,每件作品作者限1人,可配1名指导教师。平面广告为单张或系列作品,系列作品不超过3幅,作品格式为JPEG,色彩模式RGB,单幅图片大小在10M以内,每件作品作者限6人以内,可配1名指导教师。
(二)视频
作品类型包括微电影、动漫短片、公益广告(视频)、系列短视频、微课程。拍摄方式横屏(16:9)为主。微电影、动漫短片、公益广告(视频)文件为AVI、MOV、MP4格式的原始作品,分辨率不小于1920×1080。时长原则上在30秒—3分钟,适合互联网传播。要求画面清晰,声音清楚,提倡标注字幕,拍摄设备不限。每件作品作者限6人以内,可配1名指导教师。系列短视频数量不少于3个,不多于10个,单个时长为1—5分钟;微课程作品数量不多于5节,单节时长不超过10分钟。超出时长将取消参评资格。文件格式为MP4,分辨率不小于1920px×1080px。画面清晰,声音清楚,内容配字幕。为保证作品上传顺畅,单个文件建议不超过600MB。每件作品作者限6人以内,可配1名指导教师。
七、参赛方式
材料征集时间截至2025年9月21日,逾期不予受理,以接收电子邮件时间为准。作品请发送至sduwaqmkp@163.com。
请将作品和《作品征集信息表》发送至邮箱,邮件主题命名为“活动名称+作品类型”。参赛作品请以“赛道+类别+作品名称”形式命名。
所有作品提交时确保信息完整、无误,后期作品名称、作者及指导教师姓名等均不予以修改。
八、作品要求
1.所有作品政治导向正确,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。
2.所有作品严禁剽窃、抄袭。关于剽窃、抄袭的具体界定,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》及相关规定。
3.所有作品须无版权纠纷,作者应确认拥有作品著作权。
4.学校拥有对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、改编权、汇编权、展览出版权,但不承担包括因肖像权、名誉权、隐私权、著作权、商标权等纠纷而产生的法律责任。如出现上述纠纷,学校保留取消其参与资格的权利。
九、作品评审及推荐
比赛根据赛道分设一等奖2项,二等奖3项,三等奖5项,优秀奖若干,同时发放证书与纪念品。
比赛作品将由学校组织专家进行校内评审,对优秀作品进行全媒体展播并予以表彰奖励。
山东大学(青岛)信息化工作办公室
山东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
2025年9月12日
附件:作品创作选题指南(供创作参考,不限于以下主题)
(一)智鉴未来·AIGC法规科普
1.AI生成与责任划分
《谁为AI作品负责?——开发者、使用者还是平台》
《AI生成:创意工具还是风险机器》
《算法背后的责任边界》
2.版权与归属问题
《AI作品的作者是谁?》
《署名权与著作权的未来》
《机器与人类的创作之争》
3.虚拟与现实的冲突
《深度伪造:真假之间的危险》
《虚拟新闻与社会信任危机》
《如何治理AI制造的虚假信息》
4.青年视角与合理使用
《大学生的AI学习助手:合规还是作弊?》
《科研中的AI:助力还是隐患?》
《创作与AI:灵感的补充还是依赖?》
5.未来法律与国际趋势
《中国与世界:AI内容监管的探索》
《AI立法的挑战与机遇》
《AI与人类:共生还是对抗?》
(二)反诈同心·共筑平安校园
1.诈骗手法与心理揭秘
《话术背后的陷阱——诈骗心理解析》
《从“恐惧到贪婪”:骗子如何操控人心》
《校园生活中的隐形陷阱》
2.常见诈骗类型科普
《虚假兼职:高薪背后的骗局》
《冒充客服:熟悉的声音,不熟悉的陷阱》
《虚拟投资与校园贷:一夜暴富还是一生负债》
《网络购物陷阱:点击购买的风险》
3.防骗指南与警示教育
《三不原则:不轻信、不转账、不泄露》
《验证码=钱袋子,别随便告诉别人》
《一眼识破诈骗套路》
4.校园特色结合
《宿舍里的“钓鱼”链接》
《图书馆里的兼职广告》
《食堂里的二维码陷阱》
5.青年视角的反诈故事
《反诈短剧:被骗的那一刻》
《如果我收到诈骗信息,我会怎么做?》
《校园反诈接力:同学之间的守护》